主汛期旱澇并重,水利部詳答如何應對水旱災害“非常態”挑戰
眼下,我國已進入主汛期。
國家氣候中心主汛期最新滾動預測結果顯示,今年夏季(6月至8月)我國降水呈南北兩條多雨帶,黑龍江東部、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南部、廣東、廣西東部、海南、云南中西部等地降水偏多2~5成,局地發生極端性強降水的可能性較大。
我國各流域的降水狀況是: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珠江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暴雨過程較多,有較重汛情;黃河下游、海河流域、遼河流域、長江上游和下游、太湖流域降水偏多1~2成;長江中游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2~5成。
旱澇并重是今年主汛期的關鍵詞。6月14日,水利部在回復澎湃新聞的采訪函中表示,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呈現趨多、趨頻、趨強、趨廣態勢,暴雨洪澇干旱等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反常性越來越明顯,突破歷史紀錄、顛覆傳統認知的水旱災害事件頻繁出現。
當“非常態”成為“常態”,如何統籌防洪和抗旱需求,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水利部在回函中作了詳細解答。
主汛期我國旱澇并重
水利部稱,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呈現趨多、趨頻、趨強、趨廣態勢,暴雨洪澇干旱等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反常性越來越明顯,突破歷史紀錄、顛覆傳統認知的水旱災害事件頻繁出現。
洪水災害方面,2021年鄭州“7·20”特大暴雨最大日降雨量接近常年的年降雨量,最大小時降雨量突破了我國大陸氣象觀測記錄歷史極值;2021年黃河中下游秋汛歷時之長、洪量之大歷史罕見,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罕見地發生洪水;2022年珠江流域連發8次編號洪水,其中北江發生1915年以來最大洪水。
干旱災害方面,一向水量豐沛的流域相繼出現罕見旱情,2021年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區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干旱;2022年長江流域遭遇1961年有完整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氣象水文干旱,鄱陽湖水位跌破歷史最低紀錄。咸潮災害方面,2021年珠江口咸潮上溯帶來“旱上加咸”嚴峻挑戰,2022年長江口出現歷史罕見咸潮入侵,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重點城市供水面臨嚴重困難。
當“非常態”成為“常態”,極端天氣和罕見水旱災害在每個地區、每個流域、每個年份都有可能發生,并且可能出現旱澇交替、洪旱并存的情況。
據氣象預測,今年6月至8月我國旱澇并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北方部分地區可能發生夏旱,西南局部山丘區旱情可能持續,南方和北方都有多雨區、可能發生較大洪水,局部洪澇和區域性干旱難以避免。
水利部表示,針對上述情況,必須增強風險意識、憂患意識,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主動防范化解風險,堅決守住水旱災害防御底線。針對旱澇交替、洪旱并存等情況,必須統籌防洪和抗旱需求,精準范圍、精準目標、精準措施,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攔洪削峰和蓄水保供作用,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抗旱水源,最大限度減輕水旱災害影響和損失。
2022年,長江流域1961年有完整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氣象水文干旱過程中,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簡稱長江委)和受旱省(直轄市)切實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密切監視雨情、水情、旱情,滾動預測預報,及時發布干旱預警,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其中水利部和長江委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江西省先后啟動了Ⅲ級和Ⅱ級應急響應,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等4省(直轄市)啟動了Ⅲ級應急響應,貴州、陜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啟動了Ⅳ級應急響應,并按照應急響應規程采取相應聯動措施,確保了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
“實踐證明,堅持‘預’字當先、關口前移,切實強化抗旱‘四預’措施,是打好有準備之仗、有把握之仗的重要前提,為防御措施跑贏旱情發展速度贏得了主動。”水利部回復稱。
水利部長赴云南指導抗旱
今年以來,截至6月12日,云南省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6成,廣西、貴州偏少3~4成,部分地區中小型水庫蓄水嚴重不足,局部地區土壤中度以上缺墑,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山丘區一度有350多萬畝農作物受旱、68萬人因旱出現飲水困難。
針對云南等西南地區旱情,水利部表示已周密部署、強化“四預”,組織旱區多措并舉、積極抗旱,有效減輕了干旱影響和損失。
水利部多次召開專題會商,分析研判當前旱情形勢,有針對性地部署抗旱減災工作,落細落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大牲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需求措施。會同農業農村部等印發《抗旱春管奪夏季糧油豐收預案》,指導包括西南旱區在內的各地努力保障農作物時令灌溉用水需求。
近日,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赴云南省調研指導抗旱工作,水利部還派出多個工作組赴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督促指導旱區分類分片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商財政部安排中央水利救災資金1億元,支持云南、貴州等地加強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購置提運水設備、補助抗旱用油用電等,努力減輕干旱災害影響和損失。
水利部密切監視雨情、水情、旱情,每日進行滾動預測預報,實時掌握旱區各地水庫蓄水狀況和水旱災害防御工作動態,及時優化調整抗旱措施。組織旱區抓住出現降雨的有利時機,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強水庫蓄水保水調度,為抗長旱、抗大旱儲備水源。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委員會立足流域單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用水需求,滾動優化水工程調度方案,努力增加西南旱區抗旱水量,發揮水源最大效益。
另外,水利部還指導旱區動態排查旱區群眾因旱飲水困難情況和農作物時令用水需求,算清水賬,充分考慮最不利情況,倒排供用水計劃,落實省、市、縣、鄉、村五級抗旱保供水兜底措施,管好用好現有水量,全力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千方百計滿足農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謀劃國家水網建設
氣候變化背景下,水旱災害防御的不確定性增加,為應對這些新挑戰,水利部表示正在謀劃國家水網建設。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2023年5月印發的《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以流域為單元,完善以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為主要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以骨干水源配置工程為中心,推進重點江河水系連通,建設大、中、小型水源調蓄工程,提升水資源統籌調配和供水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水利部正在構建水旱災害防御矩陣。構建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三道防線”,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貫通雨情、汛情、旱情、災情“四情”防御,繃緊“降雨—產流—匯流—演進”“流域—干流—支流—斷面”“總量—洪峰—過程—調度”“技術—料物—隊伍—組織”四個鏈條,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水旱災害防御矩陣。
在水旱災害防御管理方面,強化水旱災害防御全鏈條職責,特別是工程安全度汛責任。全面開展水庫、淤地壩、蓄滯洪區、南水北調等工程和山洪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加強白蟻等害堤動物防治,強化河道行洪空間管控。制定完善江河流域防御洪水和洪水調度方案、抗旱水量調度預案等,科學精準調度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強化流域統一調度。加強水旱災害防治規劃、技術標準的修編和組織實施。組織防洪預案演練,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科普教育。
另外,水利部正在推進建設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提升現代科技支撐水平。推進水工程防災聯合調度等流域防洪應用系統建設,加快實現大江大河重點防洪區域和抗旱“四預”功能。深化山洪孕災、成災機理研究,提高精準化預報預警技術水平。運用遙感技術手段緊盯堰塞湖、冰湖等發展變化,做好潰決洪水防御預案。加強干旱中長期預報研究和應用。精準判斷作物種類,科學分析作物需水量,因時因地施策動態調整灌溉計劃,充分發揮抗旱水源作用。強化河口咸情監測和咸潮上溯、枯水期徑流演進等研究,有效支撐應對咸潮應急調度。